百家讲坛 |《诗歌唐朝》02: 诗抒胸怀
《诗歌唐朝》由莫砺锋编写,历代的诗歌成就,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,就是元明清那段比较差一点,宋诗最接近唐诗,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,我们看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,王安石说过一句话,说“世间好语言,以被老杜道尽”,老杜就是杜甫,就是世界上好的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。他又说一句话,说“世间俗语言”,就是通俗的好的句子,“已被乐天道尽”。乐天就是白乐天,就是白居易,就是王安石认为,典雅的好的诗句,优美的句子,都被杜甫写光了,而通俗一点好的诗句,都被白居易写光了。王安石,他作为一个大诗人,他有这样一种感受,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,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掉了,唐代社会、全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。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面,当然很多人,大家都来写诗,有才华的人,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,所以我们说唐诗要不好也难,它一定会好。那么,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呢?为什么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呢?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,做客百家讲坛,将为您精彩讲述《诗歌唐朝》系列节目。
唐朝是诗歌的朝代。唐诗,或雄浑大气,一泻千里,或不拘一格,字字珠玑。唐诗不论是写景,还是抒情,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,还是边塞诗派,虽然诗歌中描写的对象不同,表现的风格不同,但却佳作迭出,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,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咏怀诗。
什么叫咏怀诗?一言以概之,就是写诗人的怀抱,写他心中的感想,情感,写他的精神活动。中国诗歌从本质上讲,都是抒情诗。西方的诗歌跟中国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,我们读西欧的诗,很多是叙事诗,从《荷马史诗》开始,讲一个故事,有情节,有人物。中国的古诗主要是抒情,唐诗当然也一样。
咏怀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,从现有作品来看,也确实是这样。那么,唐人的咏怀诗有哪些特点呢?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咏怀诗,是魏征写的《述怀》。写这首诗的时候,唐代天下还没有太平,正处在开国战争之时,《述怀》写他归顺唐朝以后,跟着唐太宗打天下,参加过很多次战争,生活艰苦而紧张,他有一些感想,这首诗比较长,给大家介绍最后两句:
人生感意气,功名谁复论。
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意和气,意气是古诗中的一个词,现在不大讲意气这个词,而讲意气用事,成了贬义词。古人说意气,是讲意志和气慨,是讲精神方面的活动,讲思想情感。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,至于说功名富贵,我跟着唐太宗打天下,将来能做什么大官,能得到多少俸禄,这是次要的。我们说魏征这个人,他在诗中表达的这种胸怀,后来实现了没有呢?应该说是实现了。
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重要大臣。魏征病重时,唐太宗去看他,把自己一个年幼的小女儿带到他病床前,许配给魏征的儿子。唐太宗说,你虽然病重,但是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。双方的孩子都没到结婚的年龄,先答应下这门亲事,应该说这样的君臣关系,在封建社会是相当难得的。
魏征在这首《述怀》诗里,他认为人一辈子,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,要有一种胸怀,至于说你到底得到什么官职,得到什么荣华富贵,都是次要的。魏征在这首诗中定格的这个倾向,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咏怀主题的一个主要倾向。
盛唐时期,诗歌出现了有两大流派,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。边塞诗派是写战争的,写边疆生活的,山水田园诗派是写田园生活的。边塞诗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气概,哪怕是在西域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和紧张的军旅生活中,诗人依然是这样。
诗人岑参来到西域,八月天下雪,他是怎么表现的呢?他说: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如果没有一种高昂的气概,没有一种保卫国家不怕吃苦的精神,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种充满乐观主义的诗句来的。
再来看一看山水田园诗,写的是农村生活,这些诗体现一种比较淡薄的感情,比较沉稳,好像跟积极向上,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相距甚远,但也不尽然。在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中,真正称得上做过隐士的,基本上没有做过官的,要数大诗人孟浩然。在他的诗中,同样表现出一种志向,一种人生的理想。
有一年,孟浩然到长安,去看他的好朋友王维。王维是翰林学士,那一天晚上刚好他值班,看到孟浩然来了,就偷偷地把他带到宫中,没想到刚好遇上唐玄宗。在宫中见一外人,不是做官的,唐玄宗问:此人是谁?王维没法隐瞒,如实告知唐玄宗,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,是个布衣。
唐玄宗一听,说这个人我知道,他是有名的诗人,然后就叫他朗诵自己的诗,其中有两句: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,圣明的君主不让我做官,我经常生病,朋友也不来看我。这本来是一句普普通通的抒情诗,唐玄宗听后,就很不高兴。你说:不才明主弃,你没有来找我,你也没有来参加考试,说我不给你官做,我一点也不知道,怎么能怪我呢?
在当时,像孟浩然这样的人,也并不是说,他一心一意就要做一个隐士,住在农村过一辈子。其实,他也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点事,希望人生能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,所以,我们基本上可以说,在唐代很少有真正的隐士。
现在,不是有一个成语,叫终南捷径。终南就是终南山,地处长安南边的一座大山。捷径是什么?是指做官的一条捷径。这个成语,产生在唐代,主人公叫卢藏用。他的名字很有意思,作为一个人,又要藏起来,又要被用。他早年隐居在终南山,在古代,凡是你有学问,隐居在一个地方,久而久之,你的名声会更大。你的名声传开后,大家都知道,有这么一个高尚的人,不肯出来做官,等他的名声大到一定程度,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出山,卢藏用就这样很快就做官了,后来,官做得还不小。
有一天,朝廷里来了一位道士,叫司马承祯,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,隐居在浙江天台山,因为他是出家人,出家人是不能当官的。但是,朝廷把他召来了,见过皇帝谈过话以后,他又要回天台山去。卢藏用去送他,一路上远远看到终南山,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,这座山里的景色也非常好,你何苦要千里迢迢回天台山呢?你就在这里住下吧!
司马承祯说,在我看来,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一条捷径罢了。在这里隐居的人,离长安近,就是为了做官。终南捷径的成语就这样传下来了。
到了宋,元,明,清,凡是读书人说到终南捷径,就是讽刺你是假隐士,实际上你不是真的要隐居,你隐的目的是为了出去做官。但是,在唐代,在终南捷径产生的那个年代,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贬义。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唐朝诗人希望人生能够奋发有为。唐朝有一个大诗人,就是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了仕途,这个人是谁呢?
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仕途的大诗人,就是李白。李白在终南山隐居过,当然,李白隐居过的山比较多,除了陕西的终南山,还有河南的嵩山,山东的徂徕山,江西的庐山。这四座山,东南西北相距很远,你既然是隐居,就要安安静静地过一个跟外界比较隔绝的生活,干嘛要从这山跳到那山?而且李白在这些山里的时间都很短,隐了一会儿又换一个地方,为什么呢?
原来,他隐居山间,是为了等朝廷来请我去做官,隐了一阵,不见朝廷有动静,就再换一个地方。所以,李白隐居是为了求仕,为了求得一个官职。后来,朝廷发现了李白,就下诏书请李白到长安去,李白立马就不隐居了。李白很高兴,写了一首诗:
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
难道我辈只是一个住在草野里的人吗?蓬蒿就是野草,我并不是住在这里的人,我本来就是一个应该做官的人。朝廷一请,我就仰天大笑。
李白为什么要做官呢?唐代的诗人都想做官,为什么呢?那个时候,跟我们现在不一样。今天你要报效国家,有很多途径,你是知识分子,你得了博士学位,你不一定去做公务员,你可以去做很多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。然而,古代知识分子,除了做官以外,几乎没有其他报效国家的途径,只有做官这条独木桥。
李白在他的很多诗里,都表达了他的这种志向,他的理想不是荣华富贵,而是占据高位后,为国家做点贡献,把国家治理好以后,天下太平了,他就再去过真正的隐居生活。
这是一种人生理想,这种胸怀跟魏征一样,不同的是,魏征后来确实做了大官,而李白本质上还一个平民。李白是始终作为一名老百姓,来表达这样一种理想的。
李白有济世安民的理想,但在现实生活中,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,他只是皇帝用来点缀太平的工具。李白想报效国家,却报国无门,他的人生理想,在现实中遭到挫折。
李白的诗,比较多的是写他的失意。他被召到长安以后,唐玄宗,并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,请你做宰相,请你来治理国家,仅仅是叫他写诗而已。写什么诗呢?写歌颂杨贵妃美貌的诗,李白感到非常失望。
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,虽然失意,但他失意而不失志。李白的诗,看起来好像比较悲观,马上又乐观了。好像是没有希望了,马上又有希望了。
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上天生了我这么一个人才,肯定是要有用的,否则生我这个人才干什么?千金散尽,我的黄金全部用完了,也不用愁,它还会来的。现代人炒股,也许今天千金散尽,明天说不定又来了,熊市碰上牛市了。唐代没有股市,李白没有这种机会,他在这里说的千金散尽还复来,是一种对于自己的人格,对于自己能力的一种高度自信心,对于未来充满着一种希望。
李白有一首有名的诗叫《行路难》,这路,不是指我们走的马路,而是指前途。前程在哪里?诗中说:
行路难,行路难,多歧路,今安在。
古人说,路是走不完的,走着走着又岔出歧路来,但现在,路在何方?没有路。刚问完这句话,接下来马上就说: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总有一天,我会驾长风,破万里浪,意气风发地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。所以,在李白那些最失意的诗中,始终不失志。
李白的诗,充满一种精神的力量,他蔑视权贵,蔑视功名富贵。李白是一个布衣,在他看来,帝王将相,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,不需要向他们卑躬屈膝。他觉得人间的荣华富贵,功名富贵都是短暂的,他在诗中说:
功名富贵若长在,汉水亦应西北流。
汉水发源陕西,流到湖北,再流到汉口入长江,一路向东南而流。假如功名富贵能长在的话,那么,汉水就要向西北方向流了。弦外之音是功名富贵,不可能长在。
屈平词赋悬日月,楚王台榭空山丘。
屈平就是屈原,当初屈原被楚王怀疑,疏远,放逐,屈原后来很悲观,就跳入汩罗江,自杀报国。但是,到了现在,楚王的宫殿何在?而屈原的作品,他的《离骚》,他的《九歌》,像日月一样悬在天上,光芒永不熄灭。
李白离开长安后,有一天,他喝得醉醺醺的,骑着毛驴,不知不觉闯进华阴县衙门。县官一看,怎么一个人骑着毛驴闯入公堂:来人啊,把他拿下!来者何人?我是谁?李白说了16个字,我是龙巾拭吐,御手调羹,力士脱靴,贵妃捧砚。
龙巾拭吐,龙巾这是皇帝的手巾。拭吐就是呕吐,身上吐脏了,用龙巾来擦。传说李白在长安皇宫里,有一次喝醉了,唐玄宗叫他去写诗,就掏出龙巾来帮他擦干净。
御手调羹,皇帝的手叫御手,一碗羹汤,太烫,拿个调羹把它搅拌一下,搅搅凉,给李白醒酒。他是谁?是唐玄宗。
力士脱靴,力士是高力士,高力士何许人也?清代有李莲英,唐代有高力士,他们的权势差不多。高力士在朝廷,灸手可热,连东宫太子,见到他要称为兄长。一般的公主,驸马爷见到他,称他为爷。但是,李白不管这些,喝醉酒,坐下来写诗,指着高力士说:你过来,给我把靴子脱了!高力士只好上去给他把靴子脱了。
贵妃捧砚,杨贵妃给他捧一个砚台,可能有一点夸张,但也不是绝对的夸张,不是无中生有。
李白在县太爷面前说,我就是这样一个人。县令一听大惊,原来是李太白先生来了。故事体现了李白的狂傲,目中无人。我觉得,这不是李白的狂傲。李白认为一个人,他应该有独立人格,即使自己是平民,也有自己的尊严。这种尊严,在帝王将相面前也不打折扣。
后人对李白有很多误会,宋朝的王安石说:李白写的诗不好,十首里有八首是写喝酒的,写女人的,太颓废。一般读者也觉得李白写酒写得太多,成天写喝酒:
百年三万六千日,一日须饮三百杯。
李白一天到晚就是喝酒,每天都是醉醺醺的。其实,李白咏怀诗的意义,它的最大价值,在于他体现了一个平民的人格尊严。在封建时代,这是很难做到的,而李白做到了。
讲到李白,我们就会想到杜甫。如果说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,给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,那么,杜甫就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,给人的印象是谨慎持重。他们好像在各个方面都是对立的,难道他们咏怀诗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吗?
实际上不是这样的。杜甫和李白,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他们两个人是相辅相成的。正因为如此,他们才成为好朋友。杜甫比李白小11岁,他们一见面便成为知己,两个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和谐。分别以后,杜甫经常怀念李白。
在他们交往的时候,杜甫还很年轻,那个时候杜甫的狂傲,那个奋发精神,跟李白是一模一样的。二十多岁的杜甫就写出了登泰山的名句: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我们都登过泰山,在泰山石壁上,很多地方都刻着这两句诗,其实这两句诗,已经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这两句诗,不仅是写一个空间,你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,俯视众山,视野广阔,看其他的山都显得那么短小。最主要的还是一种精神状态,在精神上占有一个很高的高度,体现他对人生一种积极的理想。在这一点上,他跟李白是一模一样的。
后来杜诗的发展,我们说的是咏怀,杜甫咏的是他的胸怀。杜甫进入长安以后,非常穷困,不仅指经济上的,也指精神上的。他没有出路,在长安整整十年,希望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,找上一份工作,为国家做点事情,但始终没有机会。杜甫跟李白一样,失意而不失志,在他的诗中,依然表达了那种伟大的胸怀,那种高远的理想。
杜甫跟李白不同的是,他在诗中,说得比较实在。44岁那年,他写过一首诗,叫《咏怀五百字》,诗中首先表明自己的身份:杜陵有布衣,我是杜陵的一个老百姓。
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写的,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,天下快要大乱,其他人都没有觉察,杜甫觉察到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他写这首诗前不久,杜甫得到了一个官职,就是做太子宫里的一个军需官。这个工作的官位低到什么程度呢,叫做从八品下。我们知道,知县官是七品,从八品下是相当低的了。当然下面还有九品,也就是说,比最低的高出一点点。他已经做官了,但是,他说自己是平民身份。后来他对自己有一个定位:窃比稷与契。我希望做像古代的稷和契这样两个人。
稷,就是后稷,尧舜禹时期,舜那个时代的一个主管农业的大臣,后来就成了周王朝的始祖。契,是禹时代的一个大臣,他协助大禹治过水,后来是商王朝的一个祖先。
杜甫想成为稷和契那样的人,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国家做贡献。到了明末清初,有一个叫王嗣奭(shi)评价这两句诗时说:稷也好,契也好,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,他们的特点就在于对天下,对百姓的一种责任感,以天下为己任。
杜甫的咏怀诗,虽然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,但在诗中却表达了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。杜甫,当之无愧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,但后人,对杜甫也有误解,说他是一个愚忠的人,他一心一意忠于皇帝,是愚忠。
杜甫是忠,他时时刻刻想着朝廷,想着皇帝,说他愚忠有点道理。比如说宋代的苏东坡,对杜甫的人品有一句著名的评价,说他一饭未尝忘君,就是每次一顿饭,都想着皇帝,皇帝他是不是有饭吃?其实,皇帝根本不用你去想,他肯定有饭吃。
杜甫晚年流落到湖南,他吃到一种以前没有吃过的东西,叫槐叶冷淘,就是用槐树叶子榨出来的汁和在面里,做成一种凉面。杜甫写了一首诗,来咏槐叶冷淘,他说,不知道皇帝在纳凉的时候,能不能吃到这样一种凉面?
杜甫念叨皇帝,不是一味地愚忠,是他寄希望于皇帝能够变成一个好皇帝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致君尧舜,让皇帝变成尧,变成舜,那样的好皇帝。
在封建社会,除了出现一个好皇帝以外,大家还有什么希望呢?对老百姓,对国家有利的事,都要通过一个好皇帝来做,否则,一切都是空谈。杜甫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,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有利于国家,有利于人民上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忧国忧民,这是杜甫咏怀诗里最本质的一个精神内核。
我们读唐诗,读咏怀主题的时候,是不是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假如我们中国成了一个发达国家,我们的民族复兴了,成了一个强有力的,有文化的,先进民族,这个时候,我们作为国民的一分子,作为一个老百姓,我们要锻造一种健全的人格,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尊严,有一种独立的人格?他对于天下,对整个国家,是不是负有一种责任心?也许,我们做不了更多的大事,但是应该有这份关怀。
杜甫就是这样做的,杜甫的一生,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,了不起的事业。他不在位,他没有机会,但是,在他的诗歌中,时时刻刻表达了这种关怀。
我们读唐诗,读咏怀这一类主题的时候,恐怕不是读了李白的诗后,我们就飘飘然,像神仙一样了。读了杜甫的诗后,只觉得他写得如何精美,对仗如何工整,不是的。最主要的恐怕还是要从中汲取一种人格上的熏陶。
古人和现代人不一样,古人有他的局限性,封建时代跟我们今天的时代有距离,但是,在某些方面,可以抽象继承,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认定,有些对理想的追求,可以从中受到熏陶,这是我们读唐诗,读咏怀这一类诗时,应该十分注意的。
每一节课程都是精心挑选
每一天的努力都是
想让你过得更好
请加微信进群:996793368
(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:百家讲坛)